当宝宝还小的时候,尤其是0-6个月的宝宝,往往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妈妈总是觉得宝宝没吃饱,孩子一哭就以为是饿了。其实宝宝也可能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过度喂养是指给予的能量和其他营养素超过宝宝机体保持代谢稳态的需要。传统的过度喂养是指宝宝因摄入奶量过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症状表现为: 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呕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 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婴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口欲强烈期”,吸吮是一种天性,是心理安全感的需求,所以宝宝想吸吮并非一定是饿了。 宝宝一次能喝多少奶也不代表一次需要喝多少,胃是可以被撑大的。消化的时间和胃容量有关,婴儿的吮吸需求不应该用无限制地增加奶量来满足,更不要可劲儿的撑。 小婴儿天生需要少食多餐,这是他们的胃肠道发育特点决定的,人为地撑大他们的胃会造成很大的痛苦,也会给今后一生的健康埋下定时炸弹。 一般说来,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因为母乳宝宝吃奶的时候需要用力才能够将乳汁吸出来,当宝宝吃饱的时候,就不会再用力吸吮;而奶粉宝宝则相反,基本上是喂多少就能吃掉多少,原因是牛奶通过奶嘴强制灌倒宝宝的嘴里,宝宝是被动接受的,他无法抵制的流出来多少奶就得咽下去多少奶,否则不能呼吸,直到实在吃不了的时候,会用舌头将奶嘴顶出来,每当这个时候,一定是他已经吃得非常过量了。 还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总条件反射的觉得孩子饿了,要吃奶。热了、冷了、睡得不好、肚子不舒服、缺乏安全感……都是可能导致孩子哭闹不休。有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一哭闹,只要一喂奶粉可能就会安静的睡觉,所以总认为孩子哭闹是因为饿,原因如上,当孩子不饿的时候,被喂了过量的奶粉,大量的血液都跑到胃里帮助消化了,而导致大脑缺氧缺血,从而让孩子嗜睡。 易致脑疲劳 为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扩张,有限的血液和氧气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脑细胞会因而暂时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肠需要血液越多,脑供血越少,对大脑危害越大。 导致运动能力发育落后 许多胖宝宝,大多运动能力普遍比同月龄的宝宝落后。因为肥胖致动作笨拙,不爱活动,该坐的时候坐不住,该爬的时期爬不动。运动能力的减弱进一步导致宝宝体能消耗过少,加之喂养量过多,必然会越来越胖,越来越懒得动。 灵活的运动能力,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是宝宝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导致过食性腹泻 小儿过食性腹泻是喂养方式失误造成的。年轻父母们应该根据发生的原因调整婴儿饮食的种类与数量。对由于摄取营养过多而引起胃肠消化功能障碍所致腹泻的患儿,应在限制进食的同时,补充适量维生素B1、B6及多酶片等,以帮助消化。 不要认为小儿一腹泻就是细菌所致而盲目滥用抗菌素。去医院验一下粪便,准确找出引起腹泻的病因是最重要的。 增加儿童肥胖的危险性 而今对“儿童期肥胖对成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的影响”课题的深入研究表明,婴儿期的肥胖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种肥胖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在大人眼里,白白胖胖的萌宝宝是最招人喜爱的。为了养个白白胖胖的宝宝,家长总是让宝宝多吃一点,再多吃一点。有一些妈妈为孩子吃得多、吃得胖、长得快而“自豪”,其实太胖或发育过快,同样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麻烦。 |